我國數據產業將帶動未來五年投資規模約兩萬億元
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
伴隨數據要素政策的密集發布,數據產業發展也有望加速。
2025年1月6日,國家發展改革委、國家數據局、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印發《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引》(以下簡稱《指引》)。《指引》從數據流通利用、算力底座、網絡支撐、安全防護等方麵指明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具體建設方向。
作為國內關於數據基礎設施建設的首個政策文件,《指引》一經發布也引起廣泛關注。
國家數據局黨組成員、副局長陳榮輝在接受《中國經營報》記者采訪時表示,國家數據局將會同有關部門統籌全國數據產業布局,圍繞和服務於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,在京津冀、長三角、粵港澳大灣區、成渝經濟圈等地區,推動數據產業一體化布局,引導各地逐步形成協同互補、特色發展的格局。
基礎設施將帶動數據流通利用以及網絡、算力、安全等設施的建設和升級。根據國家數據局的測算,數據基礎設施每年將吸引直接投資約4000億元,帶動未來五年投資規模約2萬億元。
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競爭
當前,數據已經成為關鍵的生產要素,也是數字化、網絡化、智能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資源。近年來,全國各地十分重視數據產業的發展,並相繼出台了相關建設規劃,而國家數據產業也將製定統一的發展規劃。
《指引》明確了行業、區域、企業數據基礎設施在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中的定位,圍繞數據流通利用、算力底座、網絡支撐、安全防護等部署了建設任務,為各地區、各行業、各領域結合實際、因地製宜開展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指明方向。
記者了解到,目前,四川結合當地產業特色,聚焦12個重點領域,遴選31個項目開展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試點,全方位發揮數據要素賦能實體經濟。此外,江西、湖南以及大連、廈門等地圍繞產業轉型升級,拓展數字化應用。
對於各地數據發展規劃,陳榮輝表示:“我們要引導地方聚焦服務實體經濟,數據產業與實體經濟相融合才能產生更大價值。”
陳榮輝認為,各地要立足於本地的產業特色,賦能轉型升級,結合產業結構、轉型需求、經濟社會發展需要,明確本地區數據技術和產業重點發展方向,培育紮根區域發展的數據企業,避免低水平同質化競爭。
相關數據顯示,我國數據企業數量已超過19萬家,產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,年均增長率達25%以上。有研究機構預測,數據流動量每增加10%,將帶動GDP增長0.2%,數據流動對各行業利潤增長的平均促進率為10%左右。
然而,隨著數據產業持續發展壯大,數據傳輸運營成本過高的問題也日益凸顯。
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,一個國產汽車品牌用於采集自動駕駛所需的路麵數據量極為龐大。“每日產生的數據量高達160TB,需上傳至位於東部的公司總部。若選擇專線傳輸,年費用將達到1000萬元;而相比之下,采用郵寄硬盤的方式,年費用僅為190萬元。因此一些企業會選擇線下郵寄硬盤的方式進行數據傳輸。”該人士表示。
1月6日,在國家數據局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,國家數據局副局長沈竹林表示,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,將為各類數據主體提供低成本、高效率、可信賴的數據流通利用環境,進一步發揮市場機製作用,激發創新活力,完善數據流通交易服務生態,打造競爭有序、繁榮活躍的數據產業。
數據基建搶跑
“在《指引》出台前,我們已經規劃了很多基站建設。之前我們建設算力中心,現在集中建設智算中心。”三大運營商之一的某基建企業相關人士向記者透露,“我們會提前預留出未來的發展空間。比如在中算力中心,現在很多數據都是運往中西部進行計算的。”
該人士還透露:“我們每年都會有多次招標,很多中小企業參與其中,主要是提供一些基礎設施的供應。”
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司長杜巍表示,建設和運營國家數據基礎設施,是為了支撐各地區、各行業、各企業大規模數據流通利用,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充分釋放,發揮優勢和豐富場景優勢,為我國發展新質生產力、建設數字中國提供動力。
相關數據顯示,截至2024年11月底,中國的5G基站總數已經升至419.1萬個,相較於2023年年末淨增了81.5萬個,展現出蓬勃的發展勢頭。同時,具備千兆網絡服務能力的10G PON端口數也達到了2792萬個,比2023年年末淨增489.6萬個。
陳榮輝向記者表示:“寧夏、青海、甘肅、新疆等地發揮算力資源優勢,深度融入國家布局,加強與東部省份合作交流,發展綠色算力產業取得顯著成績。”
在網絡互聯能力方麵,中國圍繞國家算力樞紐節點,拓寬集群之間的直達鏈路帶寬,目前帶寬已經達到了923Tbps(太比特每秒),400G端口數量也大幅增加至9000個。
此外,南寧、太原、哈爾濱等27個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的開通,以及杭州、上海、深圳、中衛和武漢等5個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的有序建設運營,都進一步提升了網絡的互聯互通能力。
在算力供給水平方麵,中國同樣取得了顯著進展。截至2024年9月底,我國在用的算力中心已經超過880萬標準機架,算力總規模達到了268EFLOPS(每秒百億億次浮點運算,以FP32單精度計算),為各類計算需求提供了強大的支持。這些進展不僅彰顯了中國在5G和算力基礎設施方麵的實力,也為未來的網絡和應用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2029年建成主體結構
當前,我國數據基礎設施處於起步建設階段。而建設國家數據基礎設施是一項長期性、係統性工程。為此,國家數據局提出了三階段目標來指導推進。
國家數據局數字科技和基礎設施建設司副司長李建國介紹:“第一階段,到2026年,利用2—3年左右時間,開展數據基礎設施技術路線試點試驗,支持部分地方、行業、領域先行先試,豐富解決方案供給;完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頂層設計。”
他表示,到2028年,建成支撐數據規模化流通、互聯互通的數據基礎設施,基本形成跨層級、跨地域、跨係統、跨部門、跨行業的規模化數據可信流通利用格局,實現全國大中型城市的基本覆蓋。
到2029年,基本建成國家數據基礎設施主體結構,初步形成橫向聯通、縱向貫通、協調有力的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基本格局,國家數據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體製機製基本建立。
根據《指引》,國家數據首先要推進的工作是,深入實施“東數西算”工程,強化算力中心統籌布局,加快構建全國一體化算力網,推動東中西部算力協同發展,實現國家樞紐節點算力資源供給與各地區算力需求高效匹配。
在陳榮輝看來,當前各地要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。“因地製宜不是單打獨鬥,要倡導各地區充分發揮自身比較優勢,堅持‘全國一盤棋’”。